第五十一章 繁忙的救护车-《疫地记者的77天》
第(2/3)页
“您能给介绍一下平时的工作情况吗?”郭安安架好了相机,马上开机。
吴琳点点头,“我们平时工作的主要内容其实也就是刚才您看到的那些,接到调度室调度后,去社区将病人接到负压救护车上,如果有病情严重的病人,我们就会直接在救护车上进行抢救,到达医院后,再讲病人送去急诊。整个过程说起来简单,其实做起来还是有很大风险的,我们每天所接触的一般都是被感染的患者,那些重症患者一般会直接送往定点医院,轻症患者则送往方舱医院。”
“前期阶段,因为病人人数激增,定点医院数量少,能用的病床也少,确实遇到了不少麻烦。我记得有一位病人,自从接他上救护车后,我们连续去了五六家医院,都没有送下,当时医院的病床全都满了,病人根本送不下,我们没办法,就继续一家家医院的找,后来急救中心多家医院调度,终于找到了一家能够收治病人的医院。当时那位患者的眼神,真的太可怜了,我到现在都记得非常清楚。”
“不过后来火神山、雷神山医院投用,方舱医院建成后,这种情况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,基本上每位患者都能一次性送入医院。”吴琳担心又会接到调度电话,所以说话语速飞快,把这段时间以来遇到的那些重点如数跟郭安安倒了出来。
作为跟车急救医生,吴琳的压力也不小:“自打进入急救车队后,我还没有回过一次家,孩子才两岁,晚上跟她视频,她已经开始不认识妈妈了。但是我不敢回去,我们每天都在跟病人打交道,虽说全副武装,但是也怕会被传染,所以暂时不回家,也算是为了家人的安全着想。之前,每天在车上,最怕的是不能把病人顺利送进医院,现在害怕的是病人们在医院里不能挺过去,不过这病死亡率挺低的,很多患者已经康复出院,我这些担心怕也是多余了。”
吴琳笑起来,她的防护面罩上的雾气渐渐散去,透过透明罩,能看到那双明亮的眼睛,格外有光。
救护车的司机王师傅也在郭安安的邀请下出了一次镜,这是个沉默寡言的中年男人,他是一位驾龄三十年的老司机,原本并不是开救护车的,但是听说救护车司机缺人后,主动报名来到了急救中心的车队,每天的任务就是拉着急救医护人员们接人、送人,开车的工作看起来容易,但整个过程都需要司机全程聚精会神,随时注意交通路况,并且还要用最短的时间找到最近的医院,所以救护车司机才是最锻炼车技的。
“我做的这些也没什么值得报道的,现在是国家需要的时候,所以我就想着出把力,能拉咱市里的同胞们一把,我就尽力拉一把,谁还没个困难的时候。”王师傅说话带着本地的方言,刚开始郭安安有些没听懂,但后来一回味,也能大概理解。
“现在我们都是轮班,时间长了容易驾驶疲劳,所以不能长时间驾驶,不过我精力比较旺盛,之前开大车的时候练出来了。之前严重时,几乎要一停不停开一天,现在好了,中途还能休息一会,唯一不便的就是不能喝水吃饭上厕所。”
刚结束采访,吴琳这一组就又接到了调度电话。这一次,郭安安没有继续跟着,她需要的素材已经都拍摄完成,她用相机录下了救护车呼啸离去时的背影,作为最后的结尾。
郭安安谢绝了宣传部提供的午餐,急忙赶回了宾馆,她需要尽快整理好今天的素材,趁热打铁。
回到宾馆时,已是一点多,等洗完消毒完,时间也已经到了下午两点,房门外的盒饭已经凉透了,但不耽误郭安安潦草扒了几口。
将相机内存储的视频导入电脑中,郭安安便开始对视频进行剪辑,但由于素材过大,郭安安的电脑明显已经带不动了。
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工具不趁手,想做个精致活儿也难得很。
郭安安打开视频组同事的通讯录,“前两天黄总说王天诚要来,也不知道现在到哪里了。”
第(2/3)页